主計總處昨(6)日公布9月消費者物價指數(CPI)年增率為2.75%,不僅回升,且連14個月超過2%通膨警戒線;官員說,颱風農損、新台幣貶值造成輸入性通膨未趨緩,是CPI增速升高二大原因;今年1至9月CPI年增率平均漲幅為3.06%。
9月CPI漲幅再度擴大,是否意味通膨降溫添變數?主計總處綜合統計處專門委員曹志弘表示,9月CPI年增率回升,主要是受到軒嵐諾颱風外圍環流短期影響造成農損,使蔬菜價格走揚,月漲幅12.05%超過一成所致。且9月食物類CPI年漲5.3%,影響總指數達1.32個百分點,也就是說,9月CPI漲幅近一半是食物類貢獻。
此外,新台幣持續走貶,國內輸入性通膨並沒有趨緩,壓力仍然存在。
關於接下來物價走勢,曹志弘指出,若蔬菜價格慢慢回穩,天候未有異常,預估10月CPI年增率會略低於9月,目前仍預估國內物價高點在第2季,漲幅為3.46%,第3季漲勢已趨緩,整體平均為2.92%。
不過值得注意的是,若扣除蔬菜水果漲2.82%,再剔除能源後的總指數,即核心CPI漲2.79%,相較7、8月的2.73%,依舊持續走升。此外,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17項重要民生物資漲幅也持續擴大,年增率從7月的4.57%、8月的5.35%,9月來到5.84%,為近八年新高。
其中,雞肉創19個月新高、沙拉油和調理油創163個月新高,但曹志弘指出,沙拉油和調理油主要是由黃豆提煉,黃豆價格高點在今年6月,之後緩步走跌,預估沙拉油和調理油漲勢應可趨緩。衛生紙、面紙及紙巾漲幅也創逾三年新高,主要是國際紙漿價格上漲。
9月躉售物價指數(WPI)較上年同月漲12.82%,其中國產內銷物價指數較上年同月漲6.33%,主因燃氣、電、電子零組件、石油及煤製品等價格上漲所致,惟基本金屬價格下跌,抵銷部分漲幅。進口物價指數以新台幣計較上年同月漲17.21%,持續維持高檔。
轉載自 經濟日報